宋筱轩:擦亮青春奋斗底色 梦想汇入时代洪流
对于青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青春。在宋筱轩看来,梦想与奋斗无疑是青春的最美注解。
宋筱轩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联合指挥部系统总体研究室副主任,同时也担任着某重点型号项目现场临时党支部委员、联合指挥部“军联”青年突击队队长等职。
2014年入所以来,该同志一直奋战在一线现场,把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青春热情升华为国防信息化建设奋斗的家国情怀。他先后参与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项目的系统论证和研制建设工作,在系统体系结构、核心功能体系、应用流程设计、能力集成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始终坚持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勤于学,人生是一场修行
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漫漫人生路,唯有不断学习,才是保持前行的力量源泉。宋筱轩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到学以修身、学以提能。他理想信念坚定,深化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在实践中忠于祖国,牢记责任,乐于奉献,努力践行着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业务技能的提升方面,他锐意进取、不断超越,一方面积极向部门里经验丰富的专家和老同志们认真请教,多问、多学、多做。宋筱轩时常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鼓励自己:“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从事信息化科技研究的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技术钻研,总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多思考眼前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另一方面,他不断学习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技术,不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和快餐化的知识点,总是沉下心深入研究,学懂弄通,并用于指导实践。“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他带领团队结合工程实际运用,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在不断提升指挥信息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敏于行,敢于走出舒适区
宋筱轩博士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并非真正的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刚参加工作时,他在信息系统研制的实践方面尚存在一定不足。为了补齐短板,他坚信“勤能补拙”、“实践出真知”,不怕苦、不怕累,主动申请到工程项目的一线开展工作。入所以来,从现场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一个模块一个模块了解,一个流程一个流程熟悉,历经系统论证、架构设计、软件研制、现场集成建设等不同岗位的历练。每一次岗位的变动,背后都是对个人走出“舒适区”的一次挑战。“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宋筱轩积极拥抱变化,勇于挑战自我,在不同的岗位上勤学苦干,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精什么,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最基础的模块设计到最顶层的架构设计,都努力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他用坚持战胜了接踵而至的困难,出色完成了多次重大论证及演示汇报任务,赢得了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
争于先,勇当先锋与标杆
由于28所从事军工科研和建设类项目的特殊性,需要长期在外出差,任务重、难度大、付出多。在带领项目团队成员拼搏的时候,宋筱轩博士敢为人先,冲在一线,身体力行,攻坚克难。在项目现场,他永远是团队里面出差时间最长、加班时间最晚的人,他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吃苦当成青春“必修课”,通过这些困难让自己“强筋壮骨”。
作为联合指挥部“军联”青年突击队的队长,他时常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励队友:“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哪里的任务最重,哪里的压力最大,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项目组成员们克服了现场工作条件较差、长时间超负荷运转等困难,出色完成了系统的研制建设任务,并确保了系统的稳定上线运行,得到用户高度赞赏和肯定。
无奋斗,不青春。宋筱轩博士坚持用汗水擦亮奋斗底色,把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志存高远。他的青春因奋斗而厚重,年华因奋斗而饱满,人生因奋斗而充实。
由于表现优秀,宋筱轩连续多年绩效评定为优,两次荣获所级优秀党员称号,多次被评为部门级先进个人。这些成绩的取得,背后是宋筱轩博士多年来的默默努力和奉献,他说“既然人生的幕布已经拉开,就一定要积极的演出;既然脚步已经跨出,风雨坎坷也不能退步;既然我把希望播种在信息化建设的事业上,就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这就是宋筱轩,在“军工报国”的信念下努力拼搏,砥砺前行,为实现“科技兴军,网络强国”的梦想挥洒着自己辛勤汗水,用奋斗书写了青春最美的注脚。